急求一篇政治小论文!!!

2024-11-02 21:24:3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小时候,我最怕到我爸的结拜兄弟张道柳家做客,不是因为他家穷,而是因为他家脏: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苍蝇蚊子随处见,臭气熏天惹人厌。前不久在爸爸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我去坂兜村参加张叔儿子的婚礼,一进院,顿时眼前一亮,脱口而出:“哇!真干净。”张叔看到我满脸惊讶,眉开眼笑地说:“自从我家去年用了沼气,变化可大啦。”

张叔叔一家5口,其中劳动力2个,家里每年养4—5头猪,主要经济收入是靠10亩果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坂兜村实施林业体制改革,农村薪炭紧缺。2004年1月,县农村环保能源站派沼气生产工在张叔家的后院修建了一口8m3的沼气池,与农村改厕、改圈、改厨相结合,形成了厕所、猪圈、沼气池三位一体格局,总投资1800元。

沼气池建好产气后,给张叔家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节约生活用能开支:沼气池建成后,每年可产沼气450m3 基本上解决了张叔一家5口的日常生活燃料需要,一年可节约薪柴5吨,节约砍柴劳力15个工日,减轻了劳动强度,一年可节约生活用能开支800元左右。

二、 改善生活环境:建池、改厕、改厨、改圈,改善了居家周围的环境卫生。彻底改变过去满地家禽粪便、污水横流的状况。蚊蝇少了,臭气少了,减少了疾病传播。他家现在真正是房前屋后环境整洁、美观、卫生的美好家园。

三、 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养殖业和林果业的发展:沼气池的沼液和沼渣既是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料,又是猪食的良好添加剂,将其投入养殖和果园生产,全年可节约化肥、饲料开支2500多元。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提高果实的产量、质量并加快猪的生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沼气作为一种能源,在其他地方早已使用,为何现在能够在我县农村中如此迅速地得以推广和应用呢?为何沼气能给农户的生产生活带来如此神奇的变化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前提。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时代在进步,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必须更新,坚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县不少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周围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生产生活方面,他们开始打破旧观念、旧思想的束缚,积极尝试新事物,接受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

其次,从我县农村的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关键。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我县推广使用沼气的政策是正确的,符合我县具体实际的。由于我县地处山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6.7%,其中85.2%以薪柴为生活的主要燃料。我县的森林覆盖率虽已达到74.4%,但是群众生活燃材和食用菌原料用材消耗大,加上营造的多为针叶林,阔叶林逐渐减少,造成水源涵养能力差,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从这个实际出发,我县推广和使用沼气,在全县15个乡镇174个村建设户用沼气池2138口,中小型沼气环境工程15处,利用人畜粪便、废弃的秸杆等发酵而成的沼气做燃料,有效的解决我县森林资源紧张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带动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县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适合我县农村发展的新型生产模式,这种模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再次,坚固的科技力量是保证。我县聘请了福建省沼气工程专家深入农村实地考察、指导,并设置了沼气科学咨询站,县里专家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农户疑难。同时,我县召集沼气生产工进行技术专业培训,实践操作合格颁发农业部的上岗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县坚持“科技带动农户发展”的原则,严把质量关,让群众用的安全、放心。

最后,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经济扶助政策是动力。通过辨证唯物主义的学习,我知道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媒体和农业155进行宣传,以农业155服务队和科技宣传周为载体做好农村沼气科技赶圩活动,分发2500多份的《农村户用沼气池操作规程和农村户用沼气池日常管理》等宣传资料,大力宣传建设沼气的目的、意义和扶持措施,特别对农民进行建设沼气算帐对比,调动农民的建池积极性。在农户资金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县委要求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助,截止12月10日,在全县14个乡镇69个村落实补助资金53.52万元。

神奇的沼气就像个魔术师,它轻轻一挥魔法棒,那些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摇身一变就成了能源,原来的垃圾堆,现在却成了能源库和聚宝盆;过去人们一看见集脏、乱、臭的垃圾就难受,而现在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科学技术于一体且具优质、清洁、高效等特点的沼气能源,倍受农民们的青睐,这正验证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道理: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创造条件,促使劣势向优势转化,为发展经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作准备。

中学生带手机利弊谈

龙岩一中 高二(3)班 邱 熠

指导老师 华健萍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手机,就是其中一个。但在此同时,类似于手机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也在不知不觉中为人类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手机听多了对耳朵不好,空调吹多了对身体不好,对环境不好,电脑用多了对眼睛不好,对身心不好。因此,本人认为,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而去选择,去研究。

引 言

在一个科技领导世界的时代,手机已不是有权有势人的“私有财产”。记得90年代初,见到的是“大哥大”,跟大砖头一样,能用上它的人身份肯定不一般。谁又能想到,十多年后,手机已是“旧时富人手中机,飞入寻常学生中”。大街小巷,甚至在校园内,中学生打手机早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几乎随处可见。走进今天的中学校园,我们会发现很多中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手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手机的中学生人数也日渐增多,手机的档次也大有水涨船高之势。从最便宜的到价格不菲的能拍照的,各种品牌、各种款式的手机都能在校园里找到它们的拥趸。

手机的普及,确实带来了不少好处。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如目前许多教育界的学者和专家就十分关注中学生流行自己带手机的问题。中学生究竟应不应该自己带手机,也成为我们青少年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就学生自己带手机的人数原因,如何获得手机,得到手机后的用途,家长老师的态度及本人分析带手机的利与弊,提出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学生带手机的人数

经过调查的龙岩一中高二的两个班的详细情况见下表

甲 班 (实验班)
项 目

调查人数

配有人数

男生有的人数

女生有的人数

人 数

54

4

3

1

比 例

/

7.41%

5.56%

1.85%

乙 班(普通班)
项 目

调查人数

配有人数

男生有的人数

女生有的人数

人 数

56

18

8

10

比 例

/

32.14%

14.29%

17.85%

*学生如何获得手机

调查中显示学生获得手机主要有两种

① 亲人赠送

② 自己零用钱买

其中甲班4人均为亲人旧手机淘汰后经亲人同意所得;乙班有5人为自己购买,占持机人数的27.78%。

*得到手机后的目的

1. 亲人赠送手机的目的

①调查中有的同学家长经商,有时会长期不在家,孩子有手机方便联系,且可以了解孩子目前的情况;

②奖励:有的家长买手机作为孩子生日礼物,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有的家长则应孩子要求,成绩进步后买手机作奖励;

③去接补习的孩子走岔路。有些老师的家地方偏僻,家长有时会找不到路,为了及时接孩子回家,家长愿意给孩子买手机。

2. 自己买手机的目的

①与同学联系,增进友谊,把烦恼和同学讲,减轻压力;学习上交流,共同进步;

②与家长联系,有时家长在外,学生遇到困难,可及时向家人反映,寻求帮助;

③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疑难问题也可及时找老师请教,在学校遇到困难也可跟老师反映。

*家长及老师的态度

1. 家长的态度

表 一
同意原因

无所谓

5%

方便与自己联系

80%

与孩子更好沟通

15%

不同意原因

怕孩子收到不健康短信

34%

用于谈恋爱

47%

怕孩子上课,发短信、游戏等

19%

(调查的几位家长均为亲戚及父母的朋友,并非上述学生的家长)

2.老师的态度

表 二
不同意

没有必要,IC卡、200卡可替代手机

学校规定

上课受到影响

(并没有采访老师,但班会课,学校大会上各老师均有明确的表态)

*本人的态度

本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查阅各种资料和进行深入调查和思考,得出以下几点关于利与弊的结论。

利的方面:

①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等。

②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

③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④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使用.

⑤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方便查阅。

⑥手机的本身小儿玲珑,占很小的面积可以随身携带。

⑦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

弊的方面:

①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多数家长反映,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调查的两个班中,甲班成绩明显高于乙班,说明手机必会给学业造成大的影响。

②不良信息,玷污心灵。据了解,北京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时尚。

③助长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

④额外增加父母负担。在学校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父母,另外,还有每月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话费也需要家长掏腰包。以一年计算,家长花在孩子手机上的费用至少要500元。对于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给孩子买手机等于是给家长增添了新的负担。

⑤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本校高2007届学生中就曾发生利用手机作弊而被惩罚。用手机舞弊是公开的秘密了,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

⑥影响校园治安。手机是贵重物品,若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会发生偷盗现象。据反映,我校有个别班级出现钱、钱包被盗,手机若不随身携带,也会被盗。在一些发达国家,学校的管理者比我们更早地遇到了这一问题,手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也更为突出,已经引发了中学生的犯罪,有手机的中学生也成为一些犯罪分子欺骗和抢劫的对象。

⑦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本人初三月考时曾因为前座突然来电话而受影响。

⑧手机对人有辐射。许多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多少先进功能,却从未提对人体伤害。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如果因为手机而对身体伤害,岂不追悔莫及。

*解决方案

方案一:凡是学生自己带手机的,都请家长签个名,交给老师,说明确是为了家长与孩子间联系及沟通。

方案二:如果带手机只是为了及时联系,那就建议家长买不能发短信的小灵通,学生在上课只能关机,来电话也不敢接。

方案三: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手机并非拿来招摇过市,用来炫耀。告诉学生应以怎样的方式使用手机。

方法四:借鉴其他地区的做法

我国一部分地区的做法

杭州一中:不准带手机进校

龙岩一中:带手机进考场,无论是否用于作弊,该科成绩一律以0分论处。

浙江台州一中:学生用手机需先与学校签合同

宁波:禁止学生带手机违者扣分

国外的做法:

芬兰:禁止向青少年推销手机

芬兰市场法院近日决定,禁止芬兰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如果违反这一禁令,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

美国:为校园手机立法

大约在10年前,美国各州的学区纷纷制定规则(有些是州议会或地方政府立法),完全取缔在校学生使用传呼机和手机。

德国:欲禁止手机在学校使用

德国已开始就禁止在学校使用手机问题展开了公开讨论

*结术语

本人认为:手机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工具,是新事物,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身并无利弊对错。进入校园后出现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暴露了学生规则意识缺乏等学校德育的“老问题”。学校一纸禁令其实只能在表面上掩盖问题。对中学生有手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如今,身处信息时代的中学生们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所以,拥有作为现代社会主要沟通工具之一的手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学生配一部手机对许多家长来说已不是太大负担,有了手机后,家长能够更好地监管孩子。当然,也不能忽视手机进校园带来的新问题,要达到“利大”,最根本的是要整体提升学校德育水平,让学生具备自律意识,以健康的心态使用手机。

胡萝卜充实农民的钱袋子

厦门刘五店中学 林贤良

指导教师 郭友情

回答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生产力也包括科学”,而在100多年之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依据是:第一,科学技术能增强劳动者的技能。用科学院技术武装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科学技术可以改进生产工具。第三,科学技术可以扩展劳动对象,增加劳动对象的种类。第四,科学技术可以强化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强化生产过程的管理。

历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最终导致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管理方法的巨大变化,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有相当数量和比例的新生产业的产生和兴盛。当今世界,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周期越来越境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大,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正发挥着第一位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民族文化素质、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才能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才能实现共同目标和远大理想。

展望未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我们只有掌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为振兴中华作出自已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