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明自从被发现以来,就一次次地颠覆人们的认知,而其中的青铜人面具更是勾起无数人的好奇心,毕竟它的形状实在是太像神话传说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了。
(一)纵目青铜面具
三星堆出土的标志性文物,莫过于造型各异、风格神秘的青铜面具。其中,人称“千里眼、顺风耳”的青铜纵目面具,又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件。
它双眼外突达16厘米,耳朵向两边张开,面具宽达138厘米,五官极尽夸张之能事,显出一种凌厉的威严。据悉,它是世界上年代最早、形体面积最大的青铜面具。这种完全不同于普通人面相的造型,被人们戏称为“外星人”。那么,纵目面具为何纵目?何人会纵目? 此前曾有专家认为,这极可能就是《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过的神人“烛龙”。《山海经》这样描写烛龙: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然而这仅仅只是一种来自神话学的推测。
目前最主流的观点,认为它可能就是第一代蜀王蚕丛。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依据。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而金文中的“蜀”字,也像是上有巨目的虫蛇。
关于三星堆纵目面具,学者刘章泽认为,纵目面具是蜀人的太阳神形象。学者赵殿增认为,这种巨眼高悬的神,有可能是古代“蜀”字的起源所据。美国学者巫鸿则认为,柱状眼睛的面具这个特殊造型,可以反映某种“开目仪式”。
(二)千里眼顺风耳
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在民间的名气很高,直接原因可能因为二神的非凡神力与人类自身的感官:视觉、听觉有关。人们对光的追求,对声音的判断,是远古人类得以对抗自然,生存下来的基本技能,在此期间也诞生了早期的原始崇拜。
出土的三星堆文化的文物就有这类崇拜的痕迹。眼睛崇拜与人们追逐太阳、追逐光辉的自然崇拜有关,寄托着人们对光明、对生活的希望。而耳朵作为声音的通道,也受到了先民的崇拜。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有一种说法认为,千里眼、顺风耳分别为离娄与师旷。《武王伐纣平话》卷下:“此二人,名离娄者是千里眼,名师旷者是顺风耳。”
《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焦循正义:“离娄,古之明目者,黄帝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离娄是黄帝时候的人,可在百步之外,明察秋毫。师旷是春秋时著名乐师、道家,生而无目。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
其实,古人对于“聪明”二字的定义也能看出,人们对于眼睛和耳朵这两个器官的重视程度,正所谓“耳聪目明”,这反映了人们最初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以及试图适应世界所进行的器官强化意识。
因为这个青铜面具上的眼睛位置特别大,故意设计凸出形状,耳朵也是大大张开在两侧,不符合正常比例,所以有人就说这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因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面具眼睛和耳朵都非常大,大到了一个夸张的程度。所以说很像传说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这是因为三星堆青铜人面具的眼睛和耳朵,明显比正常面具要大许多,所以这才有了后来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之说。
该像不是面具而是神之像。或泥石塑身,或置于桩上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