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的意义

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2024-11-02 01:33:4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安史之乱后的民族关系 唐朝前期国力强盛,国内政局稳定。据《通典》记载开元时期盛况:“家给户足,人无苦窳,四夷来同,海内晏然”。唐在周边地区设置都护府,派遣节度使镇守边疆,有效地维持在西北区域的统治和边防的安全。当时周边地区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是东北地区契丹;北部地区是突厥,突厥败亡后,回鹘控制漠北地区;西南地区主要是吐蕃和南诏。 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抽调河西、陇右等镇军队镇压叛乱,致使“边候空虚,故吐蕃得乘隙暴掠”。乾元(公元758-760年)之后,吐蕃乘机占领陇右、河西,后又占据北庭等地。唐鉴于自身所处危势,为避免内外交困,肃宗时期不得不实行妥协政策,姑且接受这一现状。此后,吐蕃国力处于巅峰状态,屡次寇掠边境,甚至威胁长安、京畿地区。代宗、德宗时期,唐与吐蕃关系最为紧张。尤其是贞元三年发生的“平凉劫盟”,使双方不再信任,和平会盟长期难以实行,唯有兵戈相对。 回鹘在灭突厥以后,势力一度强盛。但在天宝以后,唐与回鹘总体保持友好关系,受到唐的册封。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肃宗征回鹘兵,收复两京。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代宗再征回鹘兵,平定了安史余部。同时,唐对回鹘实行和亲政策,并进行绢马贸易,双方关系密切。此间,鉴于唐国势衰弱,回鹘有“轻唐之色”,在唐屡有不法行为,加上马价等贸易问题,关系逐渐发生微妙变化。大历末期,回鹘与唐交恶,侵犯太原。德宗即位后,回鹘亲唐派宰相顿莫货达干夺得回鹘可汗之位。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唐以咸安公主与回鹘和亲,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贞元六年,吐蕃联合葛禄部落,攻陷北庭,对回鹘造成了严重威胁。回鹘不得不把西北的部落迁到牙帐之南。在共同的敌人面前,回鹘和唐联系更加紧密。 开元后期,皮逻阁被册封为云南王,并在唐支持下,统一了六诏,迁居大和城。天宝九年(750年),云南太守张虔陀因问题处理不善,南诏出兵攻杀张虔陀。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出兵大和城,全军覆没。天宝十二年,剑南节度使杨国忠,再征南诏,大败。不久爆发了安史之乱,云南王阁罗凤乘机攻陷昶州。南诏与唐交恶,因此归附了吐蕃。但是,吐蕃 “责赋重数,悉夺其险立营候,岁索兵助防”,引起南诏不满。大历十四年(公元766年),阁罗凤之孙异牟寻即位,在清平官郑回劝说下,决心重新归附唐朝。这一时期韦皋任剑南节度使,实行招抚政策。经过几年酝酿,贞元十年,南诏在苍山神祠,与唐会盟,并且“斩吐蕃使数人,以示归唐”,彻底与吐蕃断绝关系。从此以后南诏重新与唐结盟,共同对抗吐蕃。 贞元前期,回鹘与唐密切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南诏重新与唐朝恢复往来。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消弱,内部矛盾不断加深,又受到吐蕃频繁侵犯,也希望联合回鹘、南诏来牵制吐蕃。回鹘本身受到吐蕃威胁,与唐联合可以得到经济上利益,也支持唐朝对抗吐蕃。南诏与吐蕃发生矛盾,重新归附唐。唐与回鹘、南诏的联合,有效遏制了吐蕃的进攻。到元和时期,吐蕃国力趋于衰落,内部不断发生权力纷争,唐朝西部边境出现久违的宁静局面。这些都为唐朝平定藩镇叛乱提供有利时机

回答2:

友好 少数民族拥护唐太宗

回答3:

首先,唐朝和边疆各族的密切联系是建立在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基础上的,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其次,需要认识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关系密切的几个具体表现:①各族承认唐朝皇帝是“天可汗”,接受唐朝册封。②唐朝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或都督府进行直接统治。③唐朝与各族通过和亲、贸易、册封等方式,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联系。④唐朝是个统一和睦的多民族国家,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