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要个人的看法,还是网上别人写过的?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jysp/news/2009/09-14/1865076.shtml这里有一文。如何看待12万大学生入伍当士兵?
2009年09月14日 14:06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特邀学者:国防大学 公方彬
主持人: 本报记者 陈劲松
编者按 国家和军队不久前出台政策措施,将招收总数达12万人之多的大学生入伍当士兵。如此大规模招收大学生士兵,在我军历史上尚属首次。如何看待这一
军队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本栏主持人请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发表看法。
是历史的重复,还是时代使然
主持人:您去年在向军委总部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就提出“关于采取必要措施,借助有利时机,推动建设一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士兵队伍的建议”。当时,您是如何考虑的?
公方彬:当时,我认为,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士兵队伍的时机已经到来。在金融危机导致就业率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制订相应政策把尚未就业的大学生吸引到部队中来,是完全必要的。
主持人: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950年,《中央关于动员近十二万青年学生、工人报考军事干校的通知》曾发向全国,周恩来总理还专门就动员学生、青年参加军事干校计划和分配问题给毛泽东、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写信。今天,又将有12万大学生进入军队。对此,您作何解读?
公方彬:表面看,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但从根本上看,这说明我们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已经实现巨大飞跃。因为这前后两个12万学生集中入伍,不管是从职能任务上看,还是从动因上看,都已经有很大不同。
主持人:我军历史上有三次知识分子抑或学生大规模入伍,请就此做一分析。
公方彬:第一次出现在延安时期。1939年,毛泽东为党中央起草《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政策性文件,强调“全党同志必须认识,对于知识分子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这一精神,总政治部通知各部队,要“大批地吸收纯洁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参加基层工作”。此后,便出现革命知识青年成批投入军队的现象。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了适应军队建设的需要和改善部队官兵的文化构成,国家动员数万大学生进军队。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要避免被扼杀于摇篮之中,必须建设强大的国防,而达成这一目标的途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提高广大官兵的文化素质,建设现代化军队;再一个就是加紧撒手锏武器的研制。两方面都涉及到吸收地方人才入伍,于是国家和军队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地方院校接收大批毕业生充实到部队军官队伍中来。正是这一有力措施的落实,提高了部队的整体文化素质,保证一些技术军兵种顺利组建;在加快国防尖端武器装备研制方面,有针对性地选调地方科技人员到军队中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更好地完成机械化建设,自1980年起,我军便有计划、大批量地接收地方大学毕业生入伍。1983年3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国家计委、教育部、总参、总政《关于分配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到军队培养军政指挥干部的请示的通知》,从这一年起,连续3年从地方大学批量招收毕业生,补充到基层军事指挥岗位上去,对军队基层军官队伍人员结构的改善,尤其是更新部队的思想观念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主持人:与前三次大量吸收知识青年入伍相比,本次有何新特点?
公方彬:这一次招收大学生入伍,与其说是军队建设的特殊举措,不如说是国家与军队建设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今天我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社会基础:从军队建设上来讲,战争样式的重大转型对人才产生新的需求;从国家的人才培养状况看,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2002年大学入学率突破15%,2007年达到23%,大量的大学生产生出来,必然要进入各行各业,包括军队,这是其客观必然性。
在机遇中突破,还是在挑战下折羽
主持人:大批大学生入伍当兵,无论对于军队建设,还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对此,您如何看?
公方彬:12万大学生投身军旅,面临三个前途:一是到部队后水土不服,空有一腔热情,转一圈便哪里来回哪里去;二是勉强适应,但取得的成绩与一个大学生的素质不相适应;三是有效融入部队建设的主战场,多有突破,成绩斐然。同样,部队面对的结果也有三个:一是通过提升管理教育能力,有效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有效发挥,由此带来我军履行使命任务能力的巨大飞跃;二是由于管理教育水平跟不上,结果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发挥大学生士兵的作用;三是士兵征召回到原来的起点上。
主持人:大学生在军旅生涯中如何实现超越?
公方彬:首先是要调整心态,摆正位置,找到正确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由大学生到士兵,是否存在落差?存在,也不存在。讲存在,主要源于传统观念和做法。我们的社会经历了很长的精英教育阶段,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成为国家干部,到部队自然成为军官。很长一个时期里,社会是这样规范的,人们的价值观也停留于此。讲不存在,随着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教育过程仅仅化作从事较优越社会职业的基础条件,而非必然;同时,从职业意识上看,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士官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的士官制度的推行,军人的职业化色彩愈来愈浓厚,从军当兵成为一种良好的职业选择。其次是要适应规则,进入角色,以务实的行为成就未来。大学生进军队这一特殊集团,对自己将担负的职责及其职业特征、职业要求,必须尽快了解和适应。每一个集团或职业都有其特有的规范与规则,军队更有其鲜明特色,包括严格的纪律,刚性的命令,更大的牺牲,等等。军队的职业决定着其牺牲奉献的机率较其他阶层和集团要高得多,这是军队出英雄、出精神的重要原因所在。第三是要正确把握我军履行新使命的时代脉动。要想成就未来,大学生士兵必须把自己的命运和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结合起来,与我军承担的使命任务结合起来。
主持人:大学生入伍当兵,对军队建设带来的,是全方位的影响。
公方彬:是的。从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来看,有一个提高针对性的问题。对大学生士兵开展思想教育,再照搬原有的方式,显然难以达成目的,这就要求部队寻求有效的应对之策。通常情况下,提高管理能力,强调的是基层军官,因为他们对士兵的成长影响更大。但今天的基层军官队伍已是清一色大学生,许多还是地方大学入伍的国防生,与大学生士兵的差异性大大缩小。由此,强调提高管理能力,重心应放在领导机关。现在产生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和冲突,已经表现为决策管理层的许多管理规定,与对象行为特点出现不适应和不和谐。
主持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在依法治国,依法治军的今天,如何应对士兵队伍素质结构的巨大变化?
公方彬:最重要的是强化制度机制建设。这反映在多个方面,一是随着大学生士兵的大量增加,原有的军队民主,在内容、形式与方法上必须加以丰富,以适应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二是深化评价机制和竞争机制。包括大学生士兵直接提干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对于吸引大学生入伍很重要。三是国家应出台相关的兵役法规,为大学生入伍可持续化奠定法律基础。进行相关立法,重要的一点是解决公民服兵役责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