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七国分别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2024-12-03 11:02:1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秦国——都成雍,商鞅变法后迁至咸阳。疆域包括陕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块)、河南西部(一小块)、甘肃东南部、四川部分。

2.齐国——都城临淄(山东淄博),疆域包括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一小块),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区。

3.韩国——都城平阳(山西临汾),后迁至新郑(河南新郑),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陕西东南部。

4.赵国——都城邯郸(河北邯郸),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东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的部分地区。

5.魏国——都城安邑,后迁大梁(河南开封),疆域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块)、河南中部、东部、安徽西北部。

6.楚国——都城邯郸(河北邯郸),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东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的部分地区。

7.燕国——都城蓟(天津蓟县),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辽宁南部,内蒙部分地区,后来拓展到朝鲜半岛。

扩展资料

七国,指战国七雄。春秋末期,韩赵魏灭掉智氏后,进而瓜分晋国建立赵国、魏国、韩国,三晋与秦国、齐国、楚国、燕国七个国家亦称战国七雄,持续时间是前403年—前221年。

齐(前11世纪—前221年)

本为姜姓,吕氏。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田氏。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春秋时期,齐桓公首霸中原。齐桓公死后,人亡霸灭。春秋末年,齐公族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杼杀庄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庆封灭崔氏之族。庆封专齐政。次年,庆舍与栾、高(齐惠公之后)、陈(田)、鲍四族攻庆封,庆封奔吴。

景公时,陈桓子施惠于民,民归陈氏,陈氏因而强大。公元前532年,陈桓子联合鲍氏攻栾氏、高氏,栾施、高疆奔鲁。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国氏、高氏(齐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陈僖子联合鲍氏攻国氏、高氏,国夏、高张奔鲁,遂杀晏孺子,立公子阳生为齐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杀,阚止为政。

公元前481年,陈成子杀阚止,专齐政。公元前386年,陈成子玄孙太公和立为诸侯,迁齐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吕氏绝祀。

楚(前11世纪—前223年)

姓:芈 氏:熊

先秦芈姓(芈本作幁)周朝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亦称荆。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颛顼之子称的玄孙季连。由于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团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季连后裔大约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迁。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师。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

燕 (前11世纪—前222年)

姓:姬

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

韩(前403年—前230年)

姓:姬 || 氏:韩

韩国先祖为晋国公族。(晋国:前11世纪—前349年,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曲沃桓叔生子万,姬万因在曲沃代翼中有功,被晋武公封于韩原,立韩氏。后晋国称霸,韩氏中衰。至韩厥,为晋悼公正卿,晋悼公复霸,韩厥之力颇多。后韩起执政晋国27年,韩氏显贵。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与赵、魏同为诸侯,建立韩国。

赵(前403年—前227年)

姓:嬴 || 氏:赵

赵国先祖造父(与秦国人同宗,为伯益、蜚廉、季胜之后)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赵氏大宗的宗主后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时,叔带因见周室腐败,离开镐京,来到晋国。以下七代而至赵衰,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赵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赵氏正式建国。

魏(前403年—前225年)

姓:姬 || 氏:魏(毕)

魏国先祖为毕公高,后毕国亡,公族称毕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为车右,因军功封于魏城,立魏氏。其后代魏犨助晋文公登基并成就霸业。晋悼公时提拔魏绛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晋国六卿行列。魏氏发家较晚,较之其余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驹伙同赵、韩灭智伯,剖分晋国。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为诸侯,史称魏文侯。

秦(前770年—前206年)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其先人为伯益、蜚廉、恶来之后。传说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他封在秦,为周朝附庸。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参考资料:七国 (历史)-百度百科

回答2:

东周分裂,周君主只是一个名分的君王,七国只是进行朝贡,已经是没有集中央政权啦。那么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一、战国七雄位置

1. 齐国:今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江苏北部、河南一小部分。

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

2. 楚国:今湖北、湖南大部、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河南南部、贵州一小部分。

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后迁至寿春,在今安徽寿县)

3. 燕国: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一小部分。

国都:蓟(今北京)


4. 韩国:今河南中部、山西西南部。

国都:原先在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灭郑国后迁到新郑(今河南郑州)

5. 赵国:今山西大部、河北中西部、河南一部、内蒙古部分地区。

国都:原来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来迁到邯郸(今河北邯郸)

6. 魏国:今河南大部、山西东南部。

国都:开始是安邑(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后来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7、秦国:今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内蒙古一小部分,后来势力扩展到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最后灭掉了其他六国,统一中国。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各自称霸一方,被称为“战国七雄”。这七个诸侯国的疆域分布如下:

秦国:

开始时建都于雍,后来又建都到泾阳、栎阳,到了公元前350年才定都在咸阳。它的疆域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南西部、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四川大部地区。

齐国:

都城一直在临淄。它的疆域主要包括现在山东省的大部分以及河北东南部。

魏国:

初期建都在安邑,到了公元前361年定都在大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它的疆域包括现在的山西西南部,河南东部,以及陕西和安徽的一部分区域。

韩国:


最初以平阳为都城,后来先后迁都宜阳、阳翟,到了公元前375年灭掉郑国后迁都新郑。它的疆域包括今天河南中西部以及山西、陕西两省一小部分区域。

赵国:

先后定都晋阳、中牟,公元前386年定都到邯郸。它的疆域包括今天的山西中北部,河北西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及河南、山东的部分区域。

燕国:

一直定都在蓟(北京)。疆域包括现在的河北东部、北部,辽宁南部以及内蒙古一部分区域。

楚国:

先后定都在郢、陈、巨阳。公元前241年迁都到寿春。疆域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两省,河南南部,江苏、安徽、浙江三省的不部分地区,以及山东、江苏、陕西、四川等省的小部分区域。



回答3:

七国的疆土地理: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和甘肃东南部、四川省大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一、魏国疆域变革 战国前期,魏国作为三晋联盟的领袖,变法图强,广略疆土。春秋后期战国初期,魏国疆土主要可分为四处,《国策地名考》曾引管同曰:“魏地兼有河东、河内、河西、河外,约言之,龙门以东,据汾为河东,今汾、蒲、吉、解诸府州是;龙门以西为河西,今同、等州是;太行之南,殷墟为河内,今彰德、卫辉、怀庆等府是;太华以东,虢略为河外,今陕州是。”[2]具体内容如下: 河东其主体在今山西南部的运城盆地,以都城安邑为中心,西及南境面临黄河河曲,东至垣曲与韩相邻,北接晋君保有的领地——故都新田、绛、曲沃,西北越过汾水,沿黄河东岸北上,又有北屈、蒲阳、彘,与赵、韩两国领土接壤。顾祖禹称河东为“东连上党,西略黄河,南通汴洛,北阻晋阳,宰孔所谓景霍以为城,汾河涑浍以为渊,而子犯所谓表里山河者也”。[3]河东原是晋国的经济、政治重心。战国时人们仍然习惯称魏都安邑所在的河东地区为“晋国”,或称魏为“晋国”[4],魏也自视为春秋晋之霸业的后继者。 河内位于今豫北冀南的狭长地带,北邻赵境,东抵齐界,南临黄河与郑、卫接壤。据钟凤年先生考证,“在河以北,西以济源、孟、温、武陟、获嘉、新乡、汲、淇、濬、临漳为‘河内’”;“并涉有河北之大名、广平,山东之冠县”。[5]此外还有共、汲县,发现过魏国王室的墓葬和大量竹简及青铜器、玉器、铜剑、随葬的车马等等。[6] 河西指魏国在晋陕交界之黄河河段西岸的若干领土,《史记·匈奴列传》曰:“(赵氏)其后既与韩魏共灭智伯,分晋地而有之,则赵有代、句注之北,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魏之河西亦可分为南北两部。北为上郡,在今陕西延安地区,南部在渭水以北的少梁等地(今陕西韩城附近)。战国初年,魏建立上郡、西河两个行政区域,设守治理。 河外魏在黄河河曲、渭水以南的领土。广义的“河外”包括河南与河西地区,而狭义的“河外”仅指今豫陕交界地域,西至华阴,东抵陕县,南达上洛。 二、赵国疆域 赵国,是从晋分裂出来的国,地处原晋国北。公元前403年被周天子正式命赵烈侯籍为诸侯,都晋阳,赵献侯元年(前423),迁都中牟。[7]至赵敬侯元(前386年),又徙都邯郸。战国初,国力不强,屡被魏、齐、秦等国所败。又因赵国的中、西、北三面,分别与中山、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接壤,常受侵扰,赵武灵王时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主动出兵击败了北方及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又亲率大军连年攻打复国以后的中山国,终于在公元前295年灭了中山。使赵国之疆土扩展到西至黄河河套,傍阴山筑长城,以抵西胡。 其地有今山西中部、北部、河北西南部及内蒙、河南、山西、山东等部分地。赵惠文王时,形成赵、秦、齐三国鼎立的局面。乐毅破齐后,赵成了关东强国。公元前262年,秦迫使韩国欲献上党郡而求和,但上党郡守不愿人秦,而投人于赵。于是在公元前260年发生了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影响最深远的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大败,前后死亡四十五万人。国势从此弱落。公元前234年,秦又大举攻赵,取得了赵国北方的大量土地,次年又越太行山,攻赵地,“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公元前229年,秦将王剪破赵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率其宗族几百人逃到代郡自立为代王。 三、韩国疆域 韩国,也是春秋末年从晋国分裂出来的国,地处原晋国南部。公元前403年被周天子正式命韩景侯虔为诸侯,都平阳。相传韩武子迁都宜阳,到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8]建国以后曾被秦、魏、宋等国打败,失去了不少土地。到韩文侯时韩国比较强盛,曾伐宋攻到宋都彭城俘虏了宋君。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于是把都城徙至新郑,自此后韩国也称郑国。韩国在韩昭侯时起用申不害进行改革,但收效不大。疆土也只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及河北一角。在战国七雄之中,疆域最小,力量也弱。虽然在公元前305年也称了王,但不表示韩国强大。公元前294年秦开始攻韩,取得韩的武始、新城。次年韩、魏联军抗秦,在韩伊网被秦将白起打得打败,死了二十四万人。公元前290年,韩又被迫割武遂二百里地给秦。韩国土地大大缩小,国力也更加弱削了。公元前266年,秦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作为邻国韩首当其冲,秦数年间攻占韩二十多城,公元前230年,秦又攻韩,俘韩王安,于其地建颖川郡。六国中韩国最早被秦灭亡了。 四、齐国疆域 齐本西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开国君主为吕尚,国都营丘。春秋时齐的领域在《史记·齐太公世》中有这样的记载:“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其中的穆陵,当指穆陵关,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南大岘山上;无棣,指无棣水,在今河北盐山县南。[9] 按时间顺序选取一些主要时段,对齐国疆域变迁可以综述如下:[10]宣公四十九年(前409年),齐西境大体以河水为界与燕、赵、魏、卫等国接境,有:饶安、麦丘、高唐、灵丘、博陵、平阴、薛陵、阿、马陵等地;南境则达泗水流域,有:莒、阳关、郕、平陆、桑丘、廪丘、阳晋、甄(鄄)、毌丘、薛、刚、寿等地。康公三十六年(桓侯五年,前371年),西境增:桑丘;南境增:襄陵、最。幽公十二年(田侯因齐十二年,前345年),西境无:高唐;南境无:襄陵、甄(鄄)。威宣王更元七年(前332年),西境增;高唐;南境:南城。湣宣王三十六年(前284年),秦、赵、魏、韩、燕五国联合出兵,除即墨、莒、聊城外,齐国七十余城皆为燕之郡县。襄王四年(前280年),田单率军收复齐国失地。西境:无麦丘;南境无:薛(徐州)。王建四十四年(前221年),秦灭齐,齐地尽属秦。 五、楚国疆域 定都于郢,战国前期,不断开拓疆土,灭越后扩地至浙江,灭鲁后势力伸入山东南部,又遣将军庄蹻入滇,一度控制滇池附近几千里。[11]战国中期国势最强盛,与秦国并称秦楚。其时“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分弪之塞、旬阳,地方五千里。”[12]但是战国后期,国势积弱,在秦国进攻下,国土日益减少。顷襄王十九年(前280年),汉水以北地及上庸,尽为秦军所取。次年,又失邓和西陵。又次年,郢都亦为秦军所陷。楚在战国时期为第一大国,盛时其地略有今湖北、湖南二省,河南省的南部,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大部,兼涉山东、江西、陕西、四川、贵州等省之地。 六、秦国疆域 秦国原是赢姓部族的一支,居犬丘(后称西犬丘,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春秋初,秦文公居西垂,击败西戎,“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从此秦国才发展成一个较象样的诸侯国了。秦宁公二年,徙都平阳。[13]其后秦国先后灭了荡社、邦、冀等西戎的一些国或部落,使秦国的疆土有今甘肃天水市以东的渭水平原地区。秦德公元年(前677),迁都雍。秦穆公二十年(前40年)灭梁、丙,使秦疆土东扩至黄河。后又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但秦国地处偏僻,经济发展迟缓,东方各国仍视其为“夷翟”,[14]战国秦灵公时国都东迁至径阳。秦献公即位后二年(前383),又迁都栋阳。孝公时,精励图治,任用商鞍进行变法,其中之一便是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把国都再迁至咸阳。经过商鞍二十年的改革,国力大振,使秦国成了“诸侯畏惧”的强国。秦孝公死后,秦惠文君即位不久称王,进一步兼并邻国,扩展疆土。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年)南下灭了蜀国及巴国,使秦之疆土扩至今四川中部。同时秦国向西北进军,征服义渠,取得了徙径等二十五城。四年以后,又攻取楚汉中地,使秦关中和巴、蜀连成一片。 秦昭王时,用范唯谋,采用“远交近攻”的方针,以后就逐步吞并东方各国。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内史腾率兵攻韩,韩国灭亡。次年,秦将王剪等攻赵,第二年大破赵军,俘赵王迁。公元前226年,秦攻下燕都蓟。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贵攻魏,魏王假出降,魏国灭亡。秦王政二十三年,秦将王剪大破楚军,楚将项燕自杀。次年秦军攻人楚都寿春,俘楚王负当,楚亡。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将王贵攻取燕的辽东,俘燕王喜,燕亡。又攻取赵代郡,俘代王嘉,赵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将王贵从燕南攻齐,俘齐王建,齐亡。秦统一了六国。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七、燕国疆域 燕国,燕又作“郾”,西周武王分封给召公爽的封国,姬姓。后世欲与南方姑姓燕国相区别,故也称北燕,建都蓟,疆土有今北京市及河北省北部部分地。[15]因其地僻处北方,多戎狄,故很少与中原各国往来。纂燕桓侯时曾徙都临易,不久又徙回蓟。战国时,虽属“七雄”之一,但乃是七国中最弱小的国。 到了战国后期,燕昭王曾奋发图强,修建武阳为燕之下都,蓟称上都,从此燕有二个都城。昭王又曾联合韩、赵、魏、秦五国合纵攻齐,由燕将乐毅为统帅,于公元前284年联军大破齐主力,后乐毅独率燕军攻破齐都临淄,攻下齐邑七十余城,在其地普遍建立郡县。五年以后,齐才复国。燕昭王还用贤将秦开,向北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使燕国在北部的疆土东扩至满潘汗。当时东北有今辽宁开源、内蒙赤峰以南,北部至内蒙多伦西南,西北至今河北张北县北,沿界筑有长城。[16]燕国的南界在今天津市南部,河北中部徐水及易县南部一线,沿界也筑有部分长城。西界在今河北西部顺平及蔚县东一线。但燕昭王死后,国力又日趋削弱。公元前229年,秦兵临易水欲攻燕,燕太子丹派刺客荆柯为使者刺秦王失败。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年),秦攻下燕都蓟,燕王喜逃至辽东。

回答4:

燕: 都城蓟(天津蓟县),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辽宁南部,内蒙部分地区,后来拓展到朝鲜半岛。 赵: 都城邯郸(河北邯郸),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东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的部分地区。 齐: 都城临淄(山东淄博),疆域包括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一小块),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区。 魏: 都城安邑,后迁大梁(河南开封),疆域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块)、河南中部、东部、安徽西北部。 韩: 都城平阳(山西临汾),后迁至新郑(河南新郑),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陕西东南部。 楚: 都城郢(湖北荆州),后迁至寿春(安徽寿县),最大时疆域包括湖北、湖南、江西、贵州部分、重庆、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山东西南、江苏南部、浙江北部。 秦: 都成雍,商鞅变法后迁至咸阳。疆域包括陕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块)、河南西部(一小块)、甘肃东南部、四川部分。

回答5:

在战国时期这个混乱的历史阶段,虽然存在过除了战国七雄之外的其他诸侯国,但是总地来说,真正实力足够强劲,从何时间长的还是我们所熟知的战国七雄,那么当时的战国七雄地图板块都属于现在的哪里呢。

一、秦国

秦国在战国时期是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战国时期,因为兼并战争的频繁使得各个国家的领土经常发生变化,而秦国与他们不一样,在战国初期占领着今天的甘肃省,陕西省等等地区,后来在白起和司马错这些得力干将的征讨之下,如今的四川省,重庆市乃至山西省,河南身等大部分地区都收入秦国的版图中。后期,秦始皇统一中国称帝时的疆域也就不必列举了,总而言之,秦国后来成为了战国七雄中唯一存活下来的强国,秦始皇也实现了他的霸业。

二、除秦国之外的六个强国

韩国对于魏韩赵这三个国家来说,是国内最为弱小的一个。赵国同样来自于晋国,早期的统治区域是今天的河北,山西地区,后来逐渐向外扩张。在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土一度成为最大的一个,几乎占到了当时战国天下的半壁江山,几乎除了湖北,贵州,江西,安徽等多个南方地区,还将统治区域延伸到了山东等中原地带。齐国,山东一直以来都被称为齐鲁大地,所以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都被齐国所占领,齐国除了山东地区作为他的辖区之外,还有河南,河北的周边地区。北京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燕京,这个称呼和战国时期燕国的存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燕国当时除了北京,天津,河北等部分地区之外,还向今天的辽宁地区扩张。

不管他们占据多大的土地,不管他们有多强的国力,还不是凭借着秦始皇一人的能力把他们通通收入自己麾下,而且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之外的六个国君都没有落得什么好下场,虽然看起来残忍,但确实给平民老百姓减少了不少的舟车劳顿和战争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