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楼主您好!
回答1 虽说众生皆苦,但是如果不投胎做人,在畜生,恶鬼,地狱更苦,比人苦的太多太多了,所以人身难得,不能出家那还是要生小孩的,只要学佛就可以给孩子一个闻佛法的机会,这样的孩子就是得人身,闻佛法,是幸运的!而且堕胎从佛法讲是是很重的罪业!
回答2 首先能信佛的人是不多的,另外信佛也不是都要求出家的,在家居士一样可以学佛。而且人类是六道轮回的一道,就是人类的数字是在不断更新的,每时每刻都有其他道的众生来投胎做人!人类是一个不断轮回的动态存在!
回答3 人出生后最大的意义就是借助这个短暂的肉身来修学佛法,通过借假修真,一心念佛,临终时阿弥陀佛会来接念佛人去极乐世界生活,到了那就是大菩萨了,从此与六道轮回说再见了!这是人生最大价值的体现!佛法是讲空,但是不是什么都没有,这种境界凡人很难体会,您就是理解的极端了,怎么能无为至死呢,不信佛死后肯定六道轮回,念佛则能往生极乐世界,怎么是无为呢,都是有为的呀!至于工作,房子,金钱等等,这些只是陪伴人生的道具而已,死不带走,佛告诉我们不要太执着这些说是空的!并不是人生什么都是空的,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最真实的!所以只是信佛了还不够,佛法是教育,讲信解行证,要把佛法落实到生活当中去,才是真正的学佛!不是信了就够了!只信不行等于不信!所以建议您多了解净土宗,念佛求生西方极乐是这一生就能成就的事情,千万别错过!南无阿弥陀佛!
§四大皆空怎么讲?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于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盘境界,不再轮回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小乘佛教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不过,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论,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只是五蕴中的一蕴而已。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什么又叫作五蕴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
关于五蕴的内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绍,因为五蕴是个很大的题目,我们只能在此说一句: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时,我们由于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的。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不。佛教的宗旨虽在解脱生死,出家虽是解脱生死的最佳途径,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实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够解脱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脱生死。小乘佛教是以解脱道为依归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虽未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后上生色界净居天,再证四果阿罗汉,就入解脱之境了。所以在家人证到三果,也就相近于解脱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说,为了化度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到处化身,经常是化现在家人的身分,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萨中,除了地藏弥勒之外,多数是现的在家相。印度的维摩居士及胜蔓夫人,都能代佛说法,但他们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菩萨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于住持佛教教团而使佛教存在及弘扬的理由,也是由于教内伦理制度的理由。说得明白些: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体上说,出家的重要;从作用上说,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却不是必须出家。
§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
不。佛教决不勉强改变任何人的生活方式,出家,仅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种,家庭才是佛教建设的根基所在,如果反对家庭制度,佛教的僧尼也将无以为生。
相反地,佛陀却曾积极勉励家庭生活的如理建立,比如善生经,就是一部指导在家生活的经典,指导在家人应该建立正确的伦理生活:子女对父母要报恩要孝顺
,父母对子女要教养要婚配;弟子对师长要供养要恭敬,师长对弟子要尽心教导,要代选择明师善友;妻子对丈夫要敬爱服侍、要诚实料理家务;丈夫对妻子要给养服饰饮食、要怜念;主人对仆从要给食要体恤,仆从对主人要服从要尽职;亲族邻友对待亲族邻友,都应互相敬爱、互相济助、互以赤诚相待、互以善言规勉;在家人对待出家人要恭敬设座、要布施供养,出家人要教在家人信善学善(以上是摘其大要而非经文)。此外,不妨参阅另一篇拙作怎样做一个居士。(按:此文今收于‘学佛知津’一书中——本社出版)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应有个人的配偶。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就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不是众生。而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的,任何人之间的接触交往,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
佛法所称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人称之为‘爱’。爱除了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之外,也有‘有我’和‘无我’之别。佛菩萨的慈悲是无我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我的;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男女之爱和朋友之爱则可能是有条件,也可能是无条件的。
由于佛菩萨可以无我,众生不可能无我,因此要教导众生从有我的爱而渐渐进入无我的慈悲;也需要先从有条件的爱,而加以净化成无条件的爱。
至于佛教徒应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呢?家庭是感情关系的基础。家庭的基础从伦理上说是亲子之情,它的构成始于男女的夫妇关系,继而从家庭成员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亲戚朋友。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活动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国有句俗谚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说‘夫唱妇随,白首偕老’。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为基点。如果没有情,就像机器没有润滑的油,随时都可能发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损伤。佛法目的不外为教化世间凡夫,诱导凡夫将矛盾化为和谐。因此,佛法有两个不变的法门——智慧和慈悲。智慧是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来指导慈悲、运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从混乱变为条理,从矛盾成为和谐。
佛法,并非反对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导我们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不一定,要看情形,无目的的享受,应该收弃;有理由的享受,必须维持。
佛要金装,是装给众生看的;人要衣装,是装给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分、地位和立场。在需要威仪、礼节的场合和环境,如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享受是一种礼貌、隆重的表示。可是在物质条件贫乏、自己经济能力薄弱、社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纵然自己有此能力和物力,也当舍去所有的享受和大众共度难关,例如近代的印度甘地就是如此。
今日的社会,为了礼貌或安全的理由,在某些场合、某些环境或者会见某一些人,必须衣冠整齐,必须乘用私家汽车;日间有日间的礼服,晚间有晚间的礼服,在日本及欧美地区,参加丧礼有一定形式和颜色的礼服,参加婚礼以及各种正式的集会,也不得穿著工作服、睡服和居家的便服,这些都不该算是享受。
佛法重视因果,今生的福报是由于过去世的布施而来。享受福报,犹如向银行提用存款,提用愈多,存款愈少,终有提空之时;今生享受愈多,福报所剩愈少,终有用毕之日。应该一方面继续修福,同时也要惜福,才能达到福德圆满的程度;否则,纵然有福,也有所不足。
因此,从原始的佛教开始,就主张比丘要身无长物:一则是为戒贪,二则是为惜福,三则是为减少对身体的执著;出家众固然如此,在家众亦复如此。
出家沙弥就要遵守不著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唱伎、不故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不带手饰,不蓄银钱、宝物等戒律。在家众如果能够做得到,除了银钱必须使用之外,其他也应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希望在一个月的六天之中,受持所谓六斋日,来比照出家的生活而行,目的就是在于惜福而放弃享受。此所谓享受的内容,应该包括吃的、用的、住的、坐的、睡的、身上带的和各种娱乐设施。这便是节流更重于开源,布施是为福报开源,放弃享受是为福报节流。
可是,释迦世尊的身相,就有卅二种大人相,是一种福德、庄严、智慧相。传说释迦世尊也接受金缕袈裟的布施供养,也受给孤独长者以黄金铺地,买下了只园精舍而供养佛陀。当时的福德长者们供佛斋僧时,都用上好美味的饮食,并且庄严、修饰精舍和供佛斋僧的场所;许多有名的说法之处,后来都成为佛教史上著名的庭园和花园。
从佛经里面所见到的佛国净土,例如:西方的弥陀净土以及《华严经》的弥勒楼阁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见的诸大菩萨的宫殿,都是金碧辉煌,极庄严之能事,那也就是大福德者,福德与他们的生活同在,而以他们财富表现出来;好像贫贱的人身相丑陋、皮肤粗糙,富贵的人身相庄严、皮肤润滑,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福报,与放弃享受或贪图享受无关。
我们所说的享受,应该是指贪图个人的口腹之欲,饮食山珍海味等稀有食品,不为请客,也不为礼节,只为了表现一己的富有;或为使得他人羡慕、注目而蓄意的打扮、化妆、穿著,以满足自己的虚荣;或者为了官能的享受、刺激,而去歌榭、舞厅、妓院等声色犬马的所谓游艺场所,纵情放逸、挥金如土,这些行为当然是学佛者应该放弃的。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每个人出生都是有其因缘在的。你活在这个世间,确实是偿还业报。这是佛在经上说的,人在这个世间来干什么?你为什么来到人间?佛说“人生酬业”,你过去做的善业,你来享福;你过去做的恶业,你来受罪,这就是人生,真的是来到这个世间酬偿业报的。还有什么?讨债还债的,也算是酬偿业报。欠命的你要还命,欠债的要还钱,因果通三世,不是一生就了,生生世世没完没了。
你有没有想过,每个人都肯出家吗
你肯不肯出家?如果你不肯!怎么可能每个人都出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破我执是极少数的人,你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几个人把我执破掉的?你想想看,你有没有遇到一个?一个都没有遇到。我执破掉就证阿罗汉果了,你就晓得你这一生,一个阿罗汉都没有碰到。法执破掉是菩萨,你更遇不到了。你所遇到的都跟你一样的,所以你大可放心,这个社会不会产生任何变化。
佛法讲空,不是什么都没有,那是偏空,人生皆是无常告诉我们无常世间,是让我们轻松的活着,而不是让我们放弃活着。也是让我们有一种正确的出离心,去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跳出轮回,不再搞这个傻事,轮回之外,好的世界多得很,不是这一个世界
1。错
众生皆苦,是因为要偿还各个轮回中的因果,一世因果不能偿还,来世苦难
更深。众人不能断绝因果,那么生儿育女,辛勤抚养,朝夕担待,就是一种
偿还因果的最好方式。当然也不能无休止的生育。因为虽然生育偿还了一部分因果,但人的六根不净接触的人越多其可能造下新的恶因的机会也就会约多。
当然也不是让你一个人在深山不见任何一个人,那样你前世的因果又向谁还。
所以随缘即好。
2.错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完全不懂佛法。佛法并非鼓励人人出家,出家只是修行佛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佛法修行方式有千万种为何死气白列要出家。就像出国,有的人读博士公费出国,有的人有钱直接出国。。。,既然目的是出国,用自己的方式就可以为何非要学别人苦读博士要公费。
注意:没有任何一部佛法说要信佛就要绝后!!!不生育而信佛也只是一种方式,适不适和你,自己决定,和佛没关系。
3,错
”既然一切无常,人早晚会死,那人出生之后,奋斗还有什么意义“这个想法非佛法之意,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这和佛法有什么关系????
而佛恰恰告诉你这种想法要不得,因为今世只是轮回中的一部分,死亡并非终结而是下一个轮回的开始,你这生的生活状态直接会导致下世或者下下世的
生活状态,(当然这根金钱,地位,荣誉无关),如果你想像一下你的生命延长到了几百年,几千年,而后几百年几千年生命中的苦难,痛苦,烦恼,忧愁。
都是你这几十年决定的。那么你告诉我奋斗还有没有意义。
当然你告诉我一切都会消失,宇宙都会在若干若干年后爆炸,一切有形无形的生命都会终点式的完结。如果是这种心态,那么奋斗还真没意义。
对“空”没有正确的概念才有你的疑问,“空”并不是空无一物的空。 是佛家哲学思想的一个概括词。可虚指可实指。 虚指既有和庄子的“以马喻指,天下乃一马也”中的马,也有“登临泰山之巅,天下以无山”中的无 等等等。。。。非一句半句,一章两章,一二本书所能讲明白的,除非你的理解力等于佛。 佛讲经40余年,所著经几十部,然天下众人仍半知半解迷迷糊糊。
1,众生皆苦,苦从何来你要知道啊。世间一切皆苦,皆空,皆无常,皆无我。
为什么一切皆苦,因为我们的六根对外界的一切都“受”,喜欢的就乐受,不喜欢的就苦受,所以只要是受就是苦的,被动的,不自在的。
一切皆空,因为宇宙一切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微尘是由更小的微尘构成,更小的微尘里面还有更小的微尘存在,穷尽到你想像的尽头,一切物质的本质就是“空”。
一切无常,我们会老,会死去。世间万物也会最终死亡,消失。地球乃至宇宙,天堂乃至地狱,都有毁灭的一天。所以一切皆无常,皆不可得。
一切皆无我,我们的身体由四大物质因缘和合而成,人死后四大分散。所以你不能说这个身体是“我”,不能说现在的“心”是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大家都信佛的时代是在极遥远的未来,弥勒佛下生人间的时候,那时候的众生即使有不信佛的也是守戒律,修十善业。能否出家修梵行,那要看个人的因缘,没有福德的人怎么可能有出家的因缘?你那理想化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3,你要知道一件事情,人来到世间并不是为了财,色,名,食,睡而活着,人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修行,要解脱生死,要离三界,要断灭一切烦恼....
从无量劫到现在,人在六道里轮回往生的次数是无法计算的,或许我们曾经是男人,或是女人,或在天上享过乐,或在地狱受过苦,或曾经为天龙神鬼,或曾经为饿鬼畜生。所以今生既然得到人身,又听闻佛法就应该好好学习和修行才对,这才是你人生的真正意义,还去追求世间那些空花水月的物质享受做什么啊。
人睡着了其实就是昏迷一半了,如果人死后就进入全昏迷的世界里。你现在连你的梦都控制不了,又怎么能控制死后的“自己”啊。多看经书啊,增长智慧啊,坐禅修定啊,平时要收摄六根啊,要修六波罗蜜啊,要体证身心虚空粉碎啊....有这么多的事等着你去做,怎么能说没事可做呢?我们是需要用无为的心而做有为的事,不是什么都不做,那不成石头木头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