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甘露之变是什么事件 甘露之变简介

2024-11-27 13:48:1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唐朝甘露之变指发生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的一次政变,宦官势力得胜,造成朝廷中许多官员被杀。
宪宗李纯去世后,穆宗李恒即位,他即位后游乐无度,藩镇割据局面再次出现,宦官的权势更加膨胀,朋党之争亦愈演愈烈,朝政又开始走下坡。穆宗即位仅三年就去世。接替即位的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且都是宦官拥立,又都是非正常死亡,反映出唐朝的政治形势已经越来越坏。敬宗即位后,完全不理朝政,专好游乐击球摆宴,连上朝都很少。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辛丑,敬宗出去“打夜狐”,回宫后又大摆宴席,在酒酣之时被宦官害死,时年仅十八岁。
接替即位的是文宗李昂,文宗勤勉听政、生活节俭、打击宦官,但后来因触犯宦官集团利益,于甘露之变中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后宦官团结一致,大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残唐时藩镇和宦官的直接冲突。

事件背景
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唐朝宦官势力势力开始坐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军并且成为定制,从此宦官势力变得不可抑制。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另一宦官王守澄立文宗为帝。
文宗向来不满宦官专权,大臣李训、郑注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便与文宗密谋诛灭宦官。李、郑二人是因为王守澄的引荐而得以进入朝廷任高职,文宗认为与二人谋事不易引起宦官们的警觉。
当时,外人仅知道李、郑二人倚仗宦官擅作威福,却不知道二人原来与文宗另有密谋。大和九年,文宗以李训之谋,杖杀曾参与杀害唐宪宗的宦官陈弘志,不久又以李、郑之谋赐王守澄死。
虽然李、郑二人的共同目标是消除宦官专权,但二人开始争功,发展成势不两立的局面。九月李训升为宰相,同时把郑注派到外地任凤翔节度使,表面上是作为助援,内里却另有打算,如果清除宦官的计划成功,下一目标便是郑注。

事件经过
李训和郑注本来约定由郑注以协助王守澄的葬礼为名,带数百精兵前来,趁宦官们参加葬礼时一网打尽,但李训后来又不想郑注因此领功,便以自己亲信出任一些节度使和京中重要职位,暗中招募士卒,并提前行动。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廿一,文宗与百官在紫宸殿早朝,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夜生甘露,为祥瑞之兆。李训等人劝文宗亲自前往观看,文宗到含元殿,命宰相及中书、门下两省官员前去左仗视察,众人回报那不是真甘露。
文宗刻意派仇士良等一众宦官前去查验,李训等人事先暗藏甲兵,以伏杀宦官。仇士良抵达后,看到韩约神色惊慌,又发现周围有伏兵,立即返回含元殿劫持文宗回内殿。李训见状,叫金吾军上前护驾。金吾军及其他举事兵卒虽然杀了少数宦官,却阻止不了宦官带走文宗。
仇士良等人挟持文宗返回内殿后,派出神策军五百人砍杀众大臣,举事兵卒溃败。李训逃出长安,但最终被捕杀。仇士良等人又密令凤翔监军诛杀在外地的郑注。此次事变中,死者数以千计,除李训、郑注外,李训党羽多人被捕杀,宰相王涯、舒元舆等人被腰斩,“亲属无问亲疏皆死,孩稚无疑,妻女不死者没为官婢。”史称“甘露之变”。牵涉者的一些家属投奔了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但当刘从谏的侄子和继承人刘稹于844年败亡后,他们仍遭杀害。宦官认为文宗事前已知悉李训、郑注之谋,对文宗不满,文宗此后更受宦官压制,郁郁而终。

事件影响
“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为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开始。“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中书省、门下省官员入朝都与家人辞别,因为说不定何时就会被杀。唐文宗更受到宦官欺凌,一次问当值学士周墀:“朕可方前代何主?”周墀答:“陛下尧、舜之主也。”文宗叹道,“朕岂敢比尧舜,何如周赧汉献耳!”周墀:“彼亡国之主,岂可比圣德?”文宗说:“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复视朝。
唐朝的宦官势力,直到朱温在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大杀宦官后,才终告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也因朱温建后梁篡位而灭亡。

甘露之变为什么会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唐文宗是由宦官王守澄从十六王宅中被选出来立为皇帝的。文宗的祖先、哥哥都是被宦官所杀,所以为了能够“刷君父之仇耻”,所以文宗更是决定要将宦官除尽。宦官最初是以一种奴隶的身份出现的,但是在唐文宗时期的宦官已经是拥有军权,控制禁军,指挥朝政等朝廷重大事项,实力是非同小可。
而唐文宗是由藩王登基的,只有很少的心腹忠臣,而且也没有掌握军权,所以他要对付宦官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还有一点就是执行计划的李训求功急切,急于动手,而所做的准备不足,因此被老谋深算的官宦仇士良看出了破绽,这也是导致甘露之变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文宗联合李训和郑注将宦官陈弘志和王守澄杀害后,李训和郑注原本是约定由郑注以协助王守澄的葬礼为名,率领数百名精兵,想要在宦官参加葬礼时一网打尽。但因为李训不想让郑注因此领功,所以就让自己亲信出任,暗中招募士卒,还提前行动。因为李训这一急切的行为,而且准备也没有充分,因此失败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甘露之变的失败使宦官的权力更加的大,皇帝更是一个有名无实的人物。所以“甘露之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开始。

回答2:

唐朝甘露之变指发生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的一次政变,宦官势力得胜,造成朝廷中许多官员被杀。
事件背景:
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唐朝宦官势力势力开始坐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军并且成为定制,从此宦官势力变得不可抑制。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另一宦官王守澄立文宗为帝。
文宗向来不满宦官专权,大臣李训、郑注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便与文宗密谋诛灭宦官。李、郑二人是因为王守澄的引荐而得以进入朝廷任高职,文宗认为与二人谋事不易引起宦官们的警觉。
当时,外人仅知道李、郑二人倚仗宦官擅作威福,却不知道二人原来与文宗另有密谋。大和九年,文宗以李训之谋,杖杀曾参与杀害唐宪宗的宦官陈弘志,不久又以李、郑之谋赐王守澄死。
虽然李、郑二人的共同目标是消除宦官专权,但二人开始争功,发展成势不两立的局面。九月李训升为宰相,同时把郑注派到外地任凤翔节度使,表面上是作为助援,内里却另有打算,如果清除宦官的计划成功,下一目标便是郑注。

事件经过:
李训和郑注本来约定由郑注以协助王守澄的葬礼为名,带数百精兵前来,趁宦官们参加葬礼时一网打尽,但李训后来又不想郑注因此领功,便以自己亲信出任一些节度使和京中重要职位,暗中招募士卒,并提前行动。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廿一,文宗与百官在紫宸殿早朝,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夜生甘露,为祥瑞之兆。李训等人劝文宗亲自前往观看,文宗到含元殿,命宰相及中书、门下两省官员前去左仗视察,众人回报那不是真甘露。
文宗刻意派仇士良等一众宦官前去查验,李训等人事先暗藏甲兵,以伏杀宦官。仇士良抵达后,看到韩约神色惊慌,又发现周围有伏兵,立即返回含元殿劫持文宗回内殿。李训见状,叫金吾军上前护驾。金吾军及其他举事兵卒虽然杀了少数宦官,却阻止不了宦官带走文宗。
仇士良等人挟持文宗返回内殿后,派出神策军五百人砍杀众大臣,举事兵卒溃败。李训逃出长安,但最终被捕杀。仇士良等人又密令凤翔监军诛杀在外地的郑注。此次事变中,死者数以千计,除李训、郑注外,李训党羽多人被捕杀,宰相王涯、舒元舆等人被腰斩,“亲属无问亲疏皆死,孩稚无疑,妻女不死者没为官婢。”史称“甘露之变”。牵涉者的一些家属投奔了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但当刘从谏的侄子和继承人刘稹于844年败亡后,他们仍遭杀害。宦官认为文宗事前已知悉李训、郑注之谋,对文宗不满,文宗此后更受宦官压制,郁郁而终。

事件影响:
“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为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开始。“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中书省、门下省官员入朝都与家人辞别,因为说不定何时就会被杀。唐文宗更受到宦官欺凌,一次问当值学士周墀:“朕可方前代何主?”周墀答:“陛下尧、舜之主也。”文宗叹道,“朕岂敢比尧舜,何如周赧汉献耳!”周墀:“彼亡国之主,岂可比圣德?”文宗说:“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复视朝。
唐朝的宦官势力,直到朱温在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大杀宦官后,才终告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也因朱温建后梁篡位而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