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繁殖性
计算机病毒可以像生物病毒一样进行繁殖,当正常程序运行时,它也进行运行自身复制,是否具有繁殖、感染的特征是判断某段程序为计算机病毒的首要条件。
2、破坏性
计算机中毒后,可能会导致正常的程序无法运行,把计算机内的文件删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破坏引导扇区及BIOS,硬件环境破坏。
3、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传染性是指计算机病毒通过修改别的程序将自身的复制品或其变体传染到其它无毒的对象上,这些对象可以是一个程序也可以是系统中的某一个部件。
4、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潜伏性是指计算机病毒可以依附于其它媒体寄生的能力,侵入后的病毒潜伏到条件成熟才发作, 会使电脑变慢。
5、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可以通过病毒软件检查出来少数,隐蔽性计算机病毒时隐时现、变化无常,这类病毒处理起来非常困难。
6、可触发性
编制计算机病毒的人,一般都为病毒程序设定了一些触发条件,例如,系统时钟的某个时间或日期、系统运行了某些程序等。一旦条件满足,计算机病毒就会“发作”,使系统遭到破坏。
扩展资料:
计算机病毒原理:
病毒依附存储介质软盘、 硬盘等构成传染源。病毒传染的媒介由工作的环境来定。病毒激活是将病毒放在内存, 并设置触发条件,触发的条件是多样化的, 可以是时钟,系统的日期,用户标识符,也可以是系统一次通信等。条件成熟病毒就开始自我复制到传染对象中,进行各种破坏活动等。
病毒的传染是病毒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传染环节中,病毒复制一个自身副本到传染对象中去。
生物病毒:
病毒不仅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从结构上还分为:单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单链DNA病毒和双链DNA病毒病毒的生命过程大致分为:吸附,注入(遗传物质),合成(逆转录/整合入宿主细胞DNA),装配(利用宿主细胞转录RNA,翻译蛋白质再组装),释放五个步骤。
病毒的基本结构 :
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称为衣壳,遗传物质多为RNA或DNA。衣壳与核酸
分子统称为核衣壳。但以HIV为例,病毒表面还包裹着类似细胞膜的胞膜和刺突结构,与衣壳共同决定病毒的特异性。此外还有一些酶:如逆转录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计算机病毒
【专家解答】
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络安全实用技术》贾铁军主编。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
1.潜伏性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病毒感染系统后,并不会立即发作攻击计算机,而是具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一般由病毒程序编制者所设定的触发条件来决定。
2.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入侵系统后,在一定条件下,破坏系统本身的防御功能,迅速地进行自我复制,从感染存储位置扩散至未感染存储位置,通过网络更可以进行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病毒传染。
3.破坏性
计算机系统一旦感染了病毒程序,系统的稳定性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病毒发作时,由于其连续不断的自我复制,大部分系统资源被占用,从而减缓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使用户无法正常使用。严重者,可使整个系统瘫痪,无法修复,造成损失。
4.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通常会以人们熟悉的程序形式存在。有些病毒名称往往会被命名为类似系统文件名,例如internet单词的一个“n”被假图标改为了两个“n”,很难被用户发现,一旦点击访问这些图标指向的网站,很有可能面临钓鱼或挂马威胁;又如文件夹exe病毒,其图标与windows默认的文件夹图标是一样的,十分具有迷惑性,当用户双击打开此文件夹时,就会激活病毒。
5.多样性
由于计算机病毒具有自我复制和传播的特性,加上现代传播媒介的多元化,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在数量与种类上均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6.触发性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病毒侵入系统后,并不会立刻发作,而是较为隐蔽地潜伏在某个程序或某个磁盘中,当达到病毒程序所敲定的触发条件,例如设定日期为触发条件,或设定操作为触发条件,当条件满足预设时,病毒程序立即自动执行,并且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和传染其它磁盘,对系统进行破坏。例如,march
25th病毒,在每年的3月25日,如果该病毒在内存中便会激活。
应该与病毒的变异性,传染性,毒力性还有病毒的数量相关。
电脑运行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