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玛祖卡(波兰语:Mazurek),原为波兰一种民间舞蹈,其形式现在仍保留在许多芭蕾舞舞剧中,其音乐经过肖邦等人的发展后,已成为古典音乐中一种经典舞曲。
2、玛祖卡舞曲的典型节奏,在肖邦《玛祖卡舞曲》中经常显露,但肖邦是出神入化地应用它,远不是刻板地重复民间节奏。旋律,肖邦是天才地吸取民间音乐的精华,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创造出来的。和声、调式更有肖邦独出心裁的创造。
尽管如此,《玛祖卡舞曲》的波兰乡土风格毫不减弱;相反,是以更高雅、更诗意的风度,婷婷玉立于钢琴音乐的百花园之中。评论家们说,《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对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觉,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玛祖卡起源于波兰中部玛佐夫舍地区,其名也很可能来源于该地名。18世纪后,玛祖卡舞风靡全欧洲,成为各国宫廷和上层社会舞会中常见的一种舞蹈。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均有关于玛祖卡舞的情节。
玛祖卡是一种男女集体舞,由男舞者占据主导地位,决定舞步种类、轻重和速度,而女舞者则以轻快的舞步围绕男舞者。玛祖卡主要的舞步以滑步、脚跟碰击、双人旋转和男舞者单腿脆地,女舞者绕行为主,舞步比较复杂。
柴可夫斯基在其芭蕾舞剧天鹅湖和睡美人中均安排了大段的玛祖卡,因此玛祖卡舞步时至今日亦是芭蕾舞者必学的舞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玛祖卡
玛祖卡 是波兰民间的一种属于男女双人集体舞。动作有滑步、成对旋转、女子围绕男子作轻快跑步等。起源于波罗的海沿岸马祖尔人聚居的马索维亚一带。十八世纪起在欧洲风行一时。它与波尔卡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为二拍子,而它却是三拍子。一般三拍子的曲子重音是落在小节的第一拍,而玛祖卡却常落在第二或第三拍。比如“浅易琴谱”中所登的汤姆生《玛祖卡》,多数小节的重音就是如此。玛祖卡所表达的情绪一般都活泼热烈,演奏时需掌握这个特点。作曲家肖邦曾经将此体裁加以发展,写了许多著名的钢琴独奏曲。
玛祖卡舞曲:玛祖卡舞曲是一种三拍子的波兰民间舞曲,速度有快、中、慢三种。这种舞曲的特点是每小节的重音常常在第二或第三拍上,加上旋律经常有跳跃的进行,附点音符比较多,但这些只不过是外在的特征,要分辨玛祖卡舞曲,还要从它所表现的波兰民族性格和气质来断定。玛祖卡舞曲其实只是一个总称,它包括有玛祖尔、库亚维克和奥别列克等好几种舞曲,19世纪波兰作曲家肖邦写过五十几首玛祖卡舞曲,显现了一个多采而妙想纷呈的局面,但它们都是用钢琴独奏的。俄国作曲家斯克里亚宾的创作早期受到肖邦的影响,也写了23首钢琴独奏的玛祖卡舞曲,尽得肖邦的神髓,十分动听。19世纪末的波兰作曲家希曼诺夫斯基秉承肖邦的余绪,也写过22首玛祖卡舞曲,但他在旋律与和声方面却表现出近代音乐的倾向,只不过保留了玛祖卡在节奏上的特征而已。
除了钢琴演奏的玛祖卡舞曲外,也有用管弦乐队演奏的,例如在一些芭蕾舞剧里,玛祖卡舞曲却是经常听到的,《仙女们》里也有两首玛祖卡舞曲,作曲者原来是肖邦,是人家把它们改编成管弦乐曲,这些过程上一斯在谈圆舞曲时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重复。在法国作曲家德利布的芭蕾舞剧《葛蓓莉娅》里,也有一首很出名的玛祖卡舞曲,在它的前面有一段场景音乐,由圆号与弦乐先后奏出了非常抒情而悦耳的慢板,于是在简短的引子之后,这首欢快热情的玛祖卡舞曲就登场了。真正为管弦乐队而创作的玛祖卡舞曲还有很多,例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第三幕里,为了表现挑选新娘的场面,波兰客人到场时就一首代表波兰的玛祖卡舞曲,从风格上来看,这首乐曲十分豪迈狂放,气氛热烈,和前面提到的肖邦那两首在气质上是大大不同的。
能够代表波兰的民族性格的音乐还有波兰舞曲。波兰舞曲又有人音译为波洛奈兹舞曲,大概这种舞曲起源于波兰民间,因此通常译为波兰舞曲。这是一种中等速度的三拍子舞曲,每小节的重音放在第二拍上,最早的波兰舞曲是用人声唱和用小提琴演奏的,在16世纪的欧洲,波兰舞曲开始流入宫廷,演变成器乐曲,多用乐队合奏,常常用来做宫廷舞会的开始曲,因为它的风格既庄重又华丽,很适合贵族们的趣味。后来巴赫和他的儿子威廉·弗里德曼·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韦伯和舒伯特都写作这种波兰舞曲,其中有为乐队而写的,也有为钢琴独奏而写。到了19世纪,波兰的肖邦写了十几首波兰舞曲,但大部分都是钢琴曲,其中有一首是钢琴和乐队合奏的,叫《降E大调沉着的行板与光辉的大型波兰舞曲》。从这首乐曲的标题来看,就很清楚地知道它分为两大部分,前面“沉着的行板”是纯粹用钢琴独奏的段落,后面部分才是钢琴与管弦乐合奏的波兰舞曲。这部作品是肖邦在1830年去巴黎之前,在维也纳作短暂停留时创作的,它充满一种华丽和雍容高贵的气质。不过它的乐队合奏部分较为薄弱,只起了一些衬托作用,因此有些钢琴家在演奏时干脆省去乐队部分,全曲用钢琴独奏。
百度百科是这么说的:
玛祖卡是波兰民间的一种属于男女双人集体舞。动作有滑步、成对旋转、女子围绕男子作轻快跑步等。起源于波罗的海沿岸马祖尔人聚居的马索维亚一带。十八世纪起在欧洲风行一时。它与波尔卡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为二拍子,而它却是三拍子。一般三拍子的曲子重音是落在小节的第一拍,而玛祖卡却常落在第二或第三拍。比如“浅易琴谱”中所登的汤姆生《玛祖卡》,多数小节的重音就是如此。玛祖卡所表达的情绪一般都活泼热烈,演奏时需掌握这个特点。作曲家肖邦曾经将此体裁加以发展,写了许多著名的钢琴独奏曲。
玛祖卡(波兰语:Mazurek),原为波兰一种民间舞蹈,其形式现在仍保留在许多芭蕾舞舞剧中,其音乐经过肖邦等人的发展后,已成为古典音乐中一种经典舞曲。
玛祖卡音乐类似于华尔兹,为3/4拍,但常在第二拍予以加重。著名作曲家如肖邦、格林卡、亚历山大·鲍罗丁、德彪西等均创作过大量的玛祖卡音乐。
今日的波兰国歌就是一首玛祖卡舞曲。